金沙集团官方网站政治学理论专业教授
xmwang@dlps.ecnu.edu.cn
教育背景
政治学博士(Ph.D)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06.1
政治学硕士(M.A.)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(提前攻博)
法学学士(LL.B) 河南大学政教系 2000.7
工作经历
访问学者 杜克大学 2018.3-2020.1
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金沙集团官方网站 2014.12-至今
副系主任 金沙集团官方网站 2009-2015
副教授 金沙集团官方网站 2008.12-2014.12
讲师 金沙集团官方网站 2006.4-2008.12
学术兼职
上海市政治学会常务理事
华东师范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
金沙集团官方网站学术委员会委员
华东师范大学政府治理与公共事务研究中心主任
学术丛书“民国政治与行政丛书”(上海人民出版社)主编
研究领域
政治学理论、国家理论、比较政治学、中国政府与政治、中国社会政治分析、社会组织治理、公共事件与政策变迁
教授课程
本科生课程
政治学概论、西方政治思想史、中国社会政治分析、专题论文写作的理论与实践、二十世纪中国政治
硕士生课程
政治学研究的领域与方法(拼盘课)、西方政治学原著选读、中国社会政治分析、公共事件与中国政策变迁
博士生课程
政治学理论前沿
荣誉与奖项
上海市“社科新人”(2017)
上海市“曙光学者”(2016)
上海市“精品课程”(2016)
上海市“重点课程”(2014)
上海市“申银万国”奖(2009)
华东师范大学“学生心目中最优秀教师奖”(2016)
科研项目
[1]国家社科重大项目:“百年来中国政治学史研究”(19ZDA133·首席专家)
[2]上海市曙光学者项目:“威权与民生框架下的社会组织治理(16SG23·主持)”
[3]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:“枢纽性社会组织研究”(2013·主持)
[4]国家社科项目:“政府管理民间社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”(10CZZ030·主持)
[5]上海社科项目:“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及其再生产研究”(2010FZZ002·主持)
[6]教育部社科项目:“义乌工会维权研究”((06JC810002·主持);
[7]上海市优青基金:“法团主义与中国政治发展”(2008·主持)
[8]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:“中国城市基层直接选举研究”(2006·参与);
[9]国家社科项目:“民国政治学研究”(04BZZ001·参与);
学术发表成果
出版著作
[1]独著:《准官僚组织的自主性:义乌工会研究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
[2]独著:《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
[3]合著(第一作者):《危机事件中的社会组织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
[4]合著(第一作者):《公共事件:缘起与治理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
[5]译著:《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》(第二版/第三版),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/2014年
[6]合著(第二作者):《中国城市基层直接选举研究》,重庆出版社2008年
发表论文
[1]王向民.传统中国的情治与情感合法性.学海.2019(4)55-63.
[2]王向民、鲁兵.中国社会组织治理的“法律-制度”分析.华东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9(5)43-52.
[3]王向民、李小艺、肖越.当前中国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研究:从结构分析到过程互动.华东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8(6)108-120.
[4]王向民.寄居蟹的艺术:工会维权与准官僚组织的自主性——义乌工会研究(2000-2007)[J].学海,2018(03):91-101.
[5]王向民.中国政治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取向[J].探索,2017(04):122-128.
[6]王向民.中国政治研究中的田野、理论与国家[J].华东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7,49(01):1-20+172.
[7]王向民.公众人物如何影响中国政策变迁[J].探索与争鸣,2015(12):67-71.
[8]《公共事件中的国家:比较的视野》,载《中国政治学年度评论》(2015),格致出版社2015年版。
[9]王向民,孔萧.媒体动员在制度变迁中的角色——以2011年以来的中国红十字会事件为例[J].晋阳学刊,2015(04):114-122.
[10]王向民. 李剑农:近代政治史研究之大家[N]. 中国社会科学报,2015-10-28(007).
[11]王向民. 杨幼炯:政党建国研究之先驱[N]. 中国社会科学报,2015-08-26(007).
[12]王向民. 邱昌渭:民族性视野下的现代政治[N]. 中国社会科学报,2015-05-29(B02).
[13]王向民. 张慰慈:欧美政治学早期代表[N]. 中国社会科学报,2015-04-24(B02).
[14]王向民. 高一涵:现代政治学的开拓者[N]. 中国社会科学报,2015-03-27(B01).
[15]王向民,许文超.制度缺失的理性行动:PX事件中政府与民众博弈的“内卷化”现象[J].上海交通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4,22(06):43-52.
[16]王向民.回归国家:公共事件研究从社会学到政治学的转向[J].上海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4,31(06):112-123.
[17]王向民.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转型[J].探索与争鸣,2014(10):59-62.
[18]王向民.中国社会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其发生缘由[J].东岳论丛,2014,35(10):12-18.
[19]王向民.分类治理与体制扩容:当前中国的社会组织治理[J].华东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4,46(05):87-96+180-181.
[20]王向民.中国社会组织的项目制治理[J].经济社会体制比较,2014(05):130-140.
[21]王向民.工会的去行政化改革及其路径[J].工会理论研究(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),2014(04):16-19.
[22]王向民.美国政治学中的国家境遇[J].华东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4,46(04):36-40.
[23]王向民.“没有政府的治理”:西方理论的适用性及其边界——以明清时期的南方社会组织及其公共服务为例[J].学术月刊,2014,46(06):138-150.
[24]王向民.碎片化政府是公共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[J].探索与争鸣,2013(12):57-60.
[25]王向民. 建立权利保障的制度疏导模式[N]. 中国社会科学报,2013-10-25(B04).
[26]王向民.网络社会的信息传播与决策机制[J].社会科学,2012(12):35-43.
[27]王向民.从忠诚到利益:革命后社会的公务员激励机制[J].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,2012,6(01):115-117.
[28]王向民.转型期中国的预期危机[J].探索与争鸣,2011(08):56-60.
[29]王向民.孙中山国民意识研究[J].社会科学,2011(05):155-164.
[30]王向民.互联网正在伤害我们 虚拟世界里却有真实的暴力[J].社会观察,2011(02):40-42.
[31]王向民.网络暴政:蒙面人的自由行动[J].探索与争鸣,2010(06):39-41.
[32]王向民.“继承中的变迁”:改革开放30年中国政治语词的变迁——以党报告为中心的分析[J].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,2009,29(06):65-70.
[33]王向民.“U”型分布: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的结构性分布[J].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,2009,3(04):69-72.
[34]王向民.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与管理[J].探索与争鸣,2009(03):19-20.
[35]孙关宏,王向民,梁莉.理论与历史:逻辑的错位——再论考茨基的“民主与社会主义”理论[J].浙江社会科学,2009(02):42-48+55+126.
[36]王向民,刘素娟.非均衡结构:当代青年学生政治意识状况调查[J].当代青年研究,2008(12):8-14.
[37]王向民.一党与多党:民国政治学的宪政论述[J].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,2008(05):32-38.
[38]王向民.中国工会的意识状况和行动能力[J].探索与争鸣,2008(08):53-55.
[39]王向民.工人成熟与社会法团主义:中国工会的转型研究[J].经济社会体制比较,2008(04):151-156.
[40]王向民.学科与学术:中国20世纪30年代政治学的建立[J].政治学研究,2008(03):68-75.
[41]王向民.政治革命与社会自由:民国政治学持存的社会政治空间[J].江苏社会科学,2008(02):116-122.
[42]王向民.民主运动、政权框架、知识生产:现代西方政治学形成的历史前提[J].长春市委党校学报,2008(01):56-59.
[43]孙关宏,王向民,梁莉.民主与社会主义:历史与逻辑的考察——对考茨基民主理论的再认识[J].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,2008(01):155-159.
[44]王向民.城市民主:中国政治发展的生长点[J].南京工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7(04):12-17.
[45]王向民.中西璧合:民国政治学家的民治诉求[J].学术月刊,2007(11):137-144.
[46]谢志岿,陈红艳,王向民.城市化与民主政治:关系及路径选择——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[J].江西社会科学,2007(06):157-162.
[47]王向民.民国政治学的四期发展[J].华东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07(02):26-32.
[48]王向民.政治学的暧昧身份.二十一世纪(香港).2005(10)166-170.
[49]王向民,于燕燕.民主的流变[J].理论与改革,2003(02):29-31.
[50]王向民.乡镇和村——政治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博弈空间[J].理论与改革,2002(02):5-8.
[51]王向民:《电子民主理论》,载《国外社会科学前沿》( 2002 年),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